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三人确定,河南老乡陈冬、陈中瑞将飞天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飞天三人组中,有两个河南老乡:陈冬和陈中瑞。
↑这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中)、陈中瑞(右)、王杰。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新华社发
神二十乘组指令长陈冬:又又又飞天!
↑这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
洛阳航天英雄陈冬再次出征,逐梦星辰大海。这个洛阳娃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中国航天员的?记者带您了解他成长的足迹。
从小立志当飞行员
“陈冬小时候性格低调内敛,却很有主见。报考军校、成为飞行员一直是他的梦想。”在涧西区陈冬的家中,75岁的陈树林提起儿子,满是欣慰之情。
展开全文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在洛阳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陈树林是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职工,哥哥比他大4岁。
在陈树林眼里,爱运动、爱学习是陈冬儿时最大的特点。从小学开始,陈冬的母亲黄焱就带着孩子们每天外出打乒乓球、羽毛球,到了暑假,还领着孩子们去露天泳池游泳。
“妈妈,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小学二年级时,母亲黄焱带着陈冬外出,听到空中传来的引擎轰鸣,陈冬仰头问道。
“因为有飞行员驾驶,就像我们在地面开车一样。”黄焱回答道。
“将来,我也要当一名飞行员,在天上自由飞翔。”面对蓝天,小陈冬一脸憧憬。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到陈冬所在的高中招收空军飞行员,陈冬第一时间报名。历经3次体检之后,1997年7月,陈冬参加了高考。8月初,他们接到军队院校的提前录取的通知:陈冬以优异成绩如愿考入军校。
2023年4月9日陈冬来到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
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后,陈冬被分配到空军某团,参加战斗机飞行训练。11年间,他累计安全飞行1500小时,2次荣立三等功。
2016年10月17日,陈冬与景海鹏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完成与“天宫二号”的对接,成为洛阳“太空第一人”。
二度逐梦星辰大海
2021年,陈冬特地回到洛阳,在母校以“梦想的力量”为题开展了励志报告会,站在讲台上,陈冬说:“梦想的力量往往超乎你的想象,只要你愿意,梦想就会为你加油!”
面对学生对太空之旅的好奇,陈冬有问必答。“在33天的太空之旅结束后,我的个子长了4厘米,体重减了5公斤,还从单眼皮变成了双眼皮。”针对学生提问太空之旅后身体的变化,陈冬笑着回应。
陈冬回忆,在训练中,他曾三天三夜不睡觉。这是为了训练航天员在狭小环境中的心理适应性,训练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为考验大家,每名航天员身边都放了床,但没有一个人去睡。
对于这6年的艰苦磨砺,陈冬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内心的坚定能战胜身体的不适。在他眼中,运动是减压的最好方式,大汗淋漓后冲个热水澡,会让他瞬间释放掉所有压力。
他激励大家:“拼搏的道路才最壮美,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
曾接受记者专访,磨炼多年终飞天,陈冬谦虚地说“上天眷顾”。
父母眼中的儿子
“第一次执行任务,驻留那33天,心一直揪着。但这次,儿子的自信夯实了我的底气。”2022年6月4日,在洛阳市涧西区陈冬的家中,陈树林老人提起儿子,满是骄傲,“看到官方宣布,儿子是这次的指令长,任务还比较重,刚开始比较忐忑,但是看到儿子信心满满的状态,我们也就放心了。”
和“陈冬担任指令长”一同上热搜的,是“陈冬说自己是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
原来,陈冬的孩子也想上太空,他对孩子们说:“这次没票了,等你们长大得自己争取。但这次我给你们留一项作业——你们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之后想干什么?回来之后我问问你们。”
面对这次太空出征,陈树林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要检查儿子的作业,我要检查他(陈冬)的作业。”陈冬母亲黄焱希望儿子陈冬在空间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所有的精力全都用到空间站上,“他是指令长,责任重大。”
在陈树林眼中,儿子陈冬是一枚妥妥的学霸。陈树林提起儿子,满是骄傲和欣慰:“陈冬小时候性格比较内敛,非常独立有主见。”陈树林告诉记者,幼年陈冬爱运动、爱读书,没咋让家里人操过心。
2023年4月9日陈冬来到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
“孩子,这是你第二次执行飞天任务,也是首次承担指令长这一重要的使命,爸爸为你感到自豪。”陈树林说,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航天员的家人,欣喜之余,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陈冬再接再厉,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遨游太空是陈冬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他多年如一日,全力以赴投入严格的训练。”陈冬的母亲黄焱说,作为母亲,她支持孩子实现人生梦想,希望陈冬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付的使命,全家人都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做他坚强的后盾。
黄焱说:“看到儿子信心满满,我非常欣慰,希望他能不负期待,再次出征,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虽然常常思念儿子,但陈树林夫妇也不太想给儿子“添麻烦”。“不想耽误他工作,不让他分心。”陈树林告诉记者,平时真遇到什么事,也会选择跟儿媳妇说,对陈冬则是报喜不报忧。
“我们家分工不同,陈冬妈负责带孙子,我负责做饭。”回忆起往昔,陈树林满眼笑意,“儿子喜欢胡辣汤和卤面,但是却说,以后别再做了,我纳闷为啥不让做了,儿子说,看我做了就想吃,吃多了又有体重限制。”
推算到这次执行任务长达半年,陈树林说,“估计咱们吃月饼的时候,他应该还在执行任务。”
孩子们心中的大明星
“‘大明星’来学校啦!”2024年5月21日一大早,这个消息在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不胫而走。
在高一(19)班,同学们齐刷刷地身穿白色衬衣、搭配黑白相间的领带,每人课桌上平放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双手交叠正襟危坐,等着与“大明星”见面。
当天,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航天思政教育活动如期举行,这次的主讲人是该校知名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陈冬。活动的互动交流环节,让大家期待已久。
“陈冬学长,您的高中生活是如何均衡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坐在第二排走道旁的汪可馨率先提问。
“我在高中学习和运动的比例大概是7:3,我会利用好业余时间自己做一些锻炼,比如踢足球、打篮球。因为运动是释放和减压的一个方式,让自己精力更集中,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走进教室的陈冬身着蓝色航天员制服,面带微笑,胸前佩戴的镶有两颗五角星的航天飞行荣誉标熠熠闪光。
陈冬寄语同学们,“任何没有去过的地方都想去尝试,这是非常好的态度。”
逐梦星辰的旅程是同学们的关注焦点,大家很想知道漫步地球之外是何种感受?
“外太空没有地平线,从那里的视角看到的蓝色星球和书本上的完全不一样。可人类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星球中,再看看地球的背景,会觉得宇宙真的是太浩瀚了,人类非常的渺小。但渺小的同时,又感觉到人类非常的伟大,因为我们已经飞上了太空,将来我们还要去更远的地方。2030年,我们要去月球,后续还要飞出太阳系,希望将来看到同学们的身影出现在月球,出现在更远、更深的太空。”
心向太空逐梦星辰
“您一直是我们心中的航天英雄和学习榜样,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航天员呢?”2024年5月21日,在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在高一(20)班,祁明睿的发问代表了很多学生的心声。
“成为航天员,首先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因为空间站是由十几个大系统组成的,是我们国家科技含量最高的地方。其次要提高身体素质,因为肌肉在外太空会萎缩,人体的钙质会流失,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最后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为空间站只有我们教室一半的大小,三个人执行任务的时间是180天,抬头低头就我们三人。”陈冬的回答条理清晰而又具体,同学们边听边记。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陈冬执行飞行任务乘坐的航天器,同学们比照着实物外观做成了模型。看到自己乘坐过的“航天器”,陈冬兴奋不已,签上名字和日期以示纪念。
在互动现场,常芮铭同学对太空种子培育感到好奇,这一下聊到了陈冬的“兴趣点”。
“如果让我去星际旅行,问想要带什么东西,我的回答就是种子。因为种子就相当于一个生命,我们把它带到一个新的星球,可以孕育出新的生命。”陈冬说,从背后的科技含义来看,将种子带到太空,经过辐射、落地磁、微重力等作用,对种子的基因会产生一些变异,但经过筛选,把突变后更优质的种子留下来,再经过一代甚至几代的筛选和培育,变成饭桌上的食物,比如,像一些太空玉米、辣椒、南瓜等,已经实现了量产。
作为洛阳人,陈冬自然对牡丹情有独钟。“我们洛阳最著名的就是牡丹,现在已培育出太空牡丹,这样牡丹花期要长一些、颜色要更艳一些、味道更香一点,希望同学们将来有机会把自己喜欢的种子带到太空做实验。”陈冬笑着鼓励同学们。
从飞行教官到航天驾驶员 陈中瑞“想上天试试飞檐走壁”
↑这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曾是一名有着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飞行教官。 他回忆,第一次接触航天员是杨利伟来到学校做报告:“那时候下雪,听说航天英雄来了,很激动很兴奋,都忘了有多冷。没想到这多年以后,我也成了一名航天员!”他说,自己从小喜欢看武侠小说,可惜练不会飞檐走壁,“这次可以上太空了,借这个机会,看看我能不能飞檐走壁!”
航天员 陈中瑞:小的时候就喜欢机械类的东西,就想着能当兵、能驾驶飞机,这更刺激,这也是我的爱好所在。也比较喜欢看武侠小说,特别向往里面的人物,能飞檐走壁,很可惜,自己也练不会。也想借着这个机会,上太空这个失重环境,看看我是不是真的能飞檐走壁。
热爱驾驶机械、梦想飞檐走壁。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02航天员陈中瑞,1984年出生于河南安阳滑县,高中就读期间通过层层考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成为航天员之前,是一名有着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飞行教官。
航天员 陈中瑞:对于驾驶飞机我是比较有天赋的,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觉得这两样加在一块最终成就了我。因为爱这个,就想着去研究它、钻研它,去想着把它干得最好。所以不管在初教、高教训练基地的时候,自我评价学习还是很刻苦的,包括学习训练,飞得也还不错,后来也就留下当一名教员。
在空军某训练基地担任飞行教员期间,陈中瑞多次参加大项任务,多次荣获“优秀教员”“训练标兵”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2021年,陈中瑞由单位推选,经过层层选拔,正式加入航天员序列,这看似水到渠成的转型,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埋下了线索。
航天员 陈中瑞:第一次接触航天员,正好是杨利伟飞天回来,回到我学校去做报告。东北那时候下雪,天气已经是很冷了。但是听说航天英雄回来了,也很激动也很兴奋,都忘了当时有多冷。很受感染,这是第一次接触。后来就真的没敢想,没想到多年以后我也成了一名航天员。
按大纲规定,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要完成8大类、200多个课目的学习训练。除了理论学习,离心机、转椅等训练更是不断挑战着陈中瑞的体能和意志极限。
历经重重考验,终于即将迎来神舟二十号一飞冲天,陈中瑞此次“太空出差”将与队友一同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和试验,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迎来新的挑战。
航天员 陈中瑞:这次任务主要也是完成有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的日常运营维护,还有设备物资管理、科学实验,主要就是这几大块。出舱活动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多的,任务也比较重,安防护板的数量也是相对比较多的,还有一些设施设备,需要重新转移安装,这也是很困难的。
即将首次飞天,陈中瑞也对六个月的太空生活充满了期待。
航天员 陈中瑞:可以看一看我们美丽的地球,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览无余。想体验失重的环境,也试试看看能不能圆了儿时这种飞檐走壁的武侠梦。再者,就是想出舱看看让自己置身在宇宙中,来感受宇宙这种浩大。最后还是想着,自己能够把我们组的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事业都能够顺顺利利完成,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神二十乘组航天员王杰:脚踏实地的攀登者
↑这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王杰
中共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
“人虽渺小,但心可以无限广阔。”
1989年9月 王杰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
一块地和一群羊 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小时候帮父母干完活 他喜欢爬上阴山静静地待会儿
看草像云翻涌 看天比地辽阔
其余时间大多被他用来读书
透过书页 更大的世界在他眼前徐徐铺展
“常立志,不如立志长。”
为了念更好的初中 王杰到亲戚家借宿
从跟不上新学校的进度 到成绩稳定名列前茅
他用了很多个提前到校预习的早上
和站在路灯下背书的晚上
2003年10月16日
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回到地球
距着陆点400公里外的课堂上
王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条新闻
那天 他第一次听到“航天员”3个字
那天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终成真
“越努力,机会就越多。”
高考填报志愿时
王杰毫不犹豫地填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如愿进入飞行器制造专业学习4年
2011年 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攻读力学专业硕士学位
其间实现硕博连读 继续向工程力学方向深造
登高望远 登得更高望得更远
在王杰的不懈攀登下
他的人生轨迹 与航天事业发展道路渐渐交叠
2018年 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首次扩大了范围
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员有机会成为航天员
当时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某航天器平台总体工作的王杰
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
“做踏踏实实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
航天员训练中 王杰不断挑战自我
因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
他主动加练充分调用肌群 直到体能过关动作规范
他还习惯把不熟悉的知识随手记下来
隔段时间就复习一遍
宿舍柜子里10多个笔记本 都被翻得厚厚的
“做踏踏实实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
这是王杰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
也是载人航天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进入神二十乘组前
王杰的来时路
是为了达成技术指标
与多个分系统日日夜夜的合力攻关
“常常想到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前辈们白手起家,
面临无人可请教、无处可借鉴的处境,
他们计算推演用的纸,堆起来比办公桌还高。”
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一脉相承
“特别能攻关”的精神特质
在代代航天科研人员身上显现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航天事业 由此开端
55年后的这一天
第20艘神舟飞船即将进入太空
从科研一线走出的航天员王杰
也将以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身份叩问苍穹
乘着时代的长风
这位脚踏实地的攀登者
触摸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综合自新华社、河南日报微信、人民日报等)
评论